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镇巴乡村振兴学堂
镇巴乡村振兴学堂
首页» 镇巴乡村振兴学堂» 案例教学» 产权制度改革的先行者
 

产权制度改革的先行者

——蓝田县董岭村党组织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20-06-06     浏览次数:

     

2017年11月,董岭村被中央文明委授予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经济发展欣欣向荣植根于良好的民风沃土,产业兴,村民富,幸福携手小康路,这是如今董岭村的真实写照。

董岭村发展的最大经验是扭住了产权改革这个牛鼻子发展产业,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光明大道。

一、背景

蓝田县境内的董岭村,属秦岭北麓典型的浅山丘陵地貌,是蓝田县小寨镇的一个小山村,群山环绕,风光秀美,村民在这里怡然而居。全村3个村民小组,172户630人。2015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2户,占全村总户数的24.4%;贫困人口105人,贫困发生率16.7%;全村90%以上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剩下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是典型的空心村。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对保障农民权益、完善乡村治理意义重大。董岭村党组织抢抓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政策机遇,把准改革方向、尊重农民意愿、稳慎有序推进,着力激活农村发展新动能。这个既“穷”又“空”的小山村,经过了产权制度改革,就实现了由“茧”到“蝶”的嬗变。在发展中,董岭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争创全国文明村镇为目标,在建强经济支撑的同时,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现代文明风尚,引导广大群众移风易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取得双丰收。

二、主要做法

1.抓党建,推行“党建+”模式

董岭村党支部紧紧围绕富民强村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路,把推行“党建+”、模式作为富民增收的现实抓手,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党建+富民增收”的新路子,实现了农村党建与富民“双赢”,为西安市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党建+”,是党建工作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一种全新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具体“+”什么、怎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实践。董岭村通过实施“党建+改革创新、+产业培育、+乡村旅游、+脱贫攻坚、+环境治理、+精神文明”的“党建+6”模式,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带领群众走上了一条“收入高、村风好、生态美、环境优”的幸福大道。

2.兴产业,成立核桃专业合作社

2010年,在时任董岭村党支部书记李田利的带动下,全村发展核桃2100亩,占全村土地面积的90.1%。为了抱团闯市场,村上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服务、民主管理”的原则,成立了蓝田县董岭核桃专业合作社,注册了“茂咀”核桃商标,并安排专人跑市场,线上线下双管齐下解决核桃销售问题。2012年,入社农户平均每亩地比原来种粮增收了700至800元。2014年,全村入社农户达142户,入社率达82.6%。到2015年,全村核桃销售收入达到126万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

3.促改革,土地入股激活资源

合作经营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但管理松散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用现代企业经营方式代替合作社的呼声越来越高。

成立土地股份合作制公司。为了推动土地股份合作,李田利将自己承包的200余亩核桃地和私人注册的西安盛康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远低于市场价的15万元折算,转入村集体性质的西安盛康创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康创公司)名下。在他的带动下,一些核桃种植大户也纷纷加入,很快,所有农户都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把自己的核桃地交给盛康创公司管理经营。为了把土地量化成股权分配给农户,2015年11月,董岭村向镇党委、政府申请,通过群众代表大会选出由村两委会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为成员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前后开了十几次会,征求意见,统一思想,最后达成共识:将农户入股土地收益按照51%归集体、49%归农户的方式进行股权量化,股份化以后的土地收归盛康创公司统一经营。

土地股份制改革让董岭村群众的心里畅亮了、脑子灵光了。以李田利为首的一班人觉得,既然土地可以股份量化,那么其他资源也应该可以。因此,村上决定把已经股改过的土地设为A股,把资金设为B股,把非土地资产资源设为C股,全面启动B、C股改革。

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民。一是清产核资。董岭村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对全村现有的资源、资金等情况进行彻底清查摸底,结果显示,原村集体总资产107.50万元,总负债30万元。为了把这些资产量化给村民,村上决定以2016年7月1日为时间节点,对户籍在村上的村民进行股民资格界定,对符合成员资格的596个股民,以发放股权证的形式明确个人占有股份份额,并予以公示。二是对原核桃合作社和西安盛康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改制。村上原有的董岭核桃专业合作社和西安盛康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均是独立运营的经济组织,村上决定将其合二为一,注册成立了西安盛康创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对全村资产、资源、资金进行整合,以股份的形式纳入村股份制公司中来。

4.见成效,改革红利初释放

村集体经济的后发优势正在形成。2016年下半年才完成的“三变”改革,时间虽短,但起色明显。2017年春节前夕,全村村民已享受到股份公司的第一次改革红利,每家分了一袋米、一袋面、一桶油;2017年4月,部分群众已分到400元钱的股份红利;保守预计,2017年年底,村上的停车场收入达到200万元,村集体承包工程收入在500万元以上;2018年影视艺术小镇景区开发完成并开放,仅物业收入在1亿元以上。

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16年,董岭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00元,比2014年改革初期的9600元增加了4200多元,高于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04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9.9%。贫困群众迅速脱贫。“三变”改革之后,董岭村的贫困户由42户减少到15户,由占全村总户数的24.4%降低到8.7%;贫困人口由原来的105人减少到现在的39人,贫困发生率由16.7%降低到6.2%。

三、重要启示

启示一:“合作”是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董岭村产业发展的由“分”到“合”,是在一家一户难以抵御市场风险情况下的合作,这种合作是通过土地股份制改革的合作,是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的合作。这种合作既大幅度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也符合市场发展运行规律,最为关键的是让农民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

启示二:农村改革可以借鸡生蛋、借力发力,但培育出自我发展的“新动能”才是长远之计、明智之举。董岭村进行的改革是靠李田利一班人的自我觉醒、奋力拼搏这个内因推动的,这才是董岭村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这也是董岭村长远发展的强大引擎。白鹿原影视基地离董岭村很近,却是另一个乡镇的“地盘”,没有占董岭村一分地,也没有董岭村的任何产业,如果董岭村不主动进行改革,而是靠沾一些从白鹿原影视基地游览,顺便到董岭村吃一点、买一点的游客的光,这样的便宜、这样的格局未免太小。李田利和他的一班人正是因为明白这一点,才有了决心以“变”的眼光和胆识,为董岭村今后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启示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要注重模式创新,绝不能死搬硬套、一个药方医百病。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是“三变”,“三变”的核心是让农民长久致富。实现“三变”的路径是多样的,模式也是不同的。董岭村的土地股份制是在核桃产业发展遇到土地瓶颈制约,需要规模化、集约化来化解时才启动的,当然后边的“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也是在土地股份化的推动下进行的,是一个要素联动的过程,这种改革既是市场化的需要,也是经济利益的驱使,成本小、路径短。

启示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对于乡村治理现代化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董岭村土地股份制改革彻底盘活了土地资源,也使土地使用主导权由每家每户集中到村集体,大大增强了村集体集中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比如在修建停车场等发展项目用地上,过去协调难度很大,现在群众完全配合,可以说是一呼百应;再比如外来车辆在村上停放,以前农民自发经营时满大街吆喝,竞相压价揽客,现在村上统一管理后,收费标准统一,价格科学合理,待客环境迅速得到改善。而且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村上推行的吕氏乡约、卫生评比、道德讲堂等活动,群众都积极参与,主动配合。这说明,村集体的凝聚力不是来自于单纯说教和发号施令,而在于让农民实实在在得到好处,也就是“三变”改革带来的实惠,这种与经济利益结合起来的治理方式才是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最有效的方式。

点评:

合作”是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实施三变改革是推动农户合作,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以及社会化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首先,推进“三变”改革,一定要找准改革的动力源,可以是产业引导型的,比如董岭村;也可以是旅游开发型的,比如蓝田县簸箕掌村;还可以是资本带动型的,比如袁家村等。其次,找到改革的动力源,就可以通过制度设计找捷径、走顺路,殊途同归地推动“三变”和“多变”改革。再次,在激发群众发展积极性的基础上,一定要加强村集体统一管理,实现凝聚力领导下的合理,避免出现一窝蜂的乱象。最后,“三变”改革一定要建立在有效的治理能力和科学化管理基础之上,所以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及村组织领导人的选拔至关重要,要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和敢干事的人推导领导岗位上,带动广大农户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


思考题:

1.你们村选择主导产业的原则是什么,计划选择什么产业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2.你认为当前农村走土地规模化合作的最大制约因素是什么,计划怎样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