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镇巴乡村振兴学堂
镇巴乡村振兴学堂
首页» 镇巴乡村振兴学堂» 案例教学» 从无到强的大荔冬枣
 

从无到强的大荔冬枣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20-05-03     浏览次数:

     

——区域特色产业培育壮大

2015年,大荔县注册了“大荔冬枣”商标,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获得了 “绿色食品”证书。2016年,大荔县被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全国“冬枣名县”称号,同年,“大荔冬枣”获得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20强,也成为“G20杭州峰会”专供水果。2019年,大荔冬枣品牌价值达44.94亿元,位于中国农产品区域品牌榜第11位。目前,全县涌现出范家镇范家村、安仁镇小坡村、伏坡村3个亿元村。“村状元”冬枣被评为“第九届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金奖”。 冬枣已成为大荔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


6.png


一、背景

大荔县是陕西及全国重要的红枣主产区之一,红枣栽培历史悠久,由于大荔特殊的气候、土壤资源条件,红枣产业一直是大荔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也是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大荔红枣先后经历了以大荔水枣为主栽品种的自然栽培阶段、以梨枣为主栽品种的第一代鲜食枣栽培阶段、以冬枣为主栽品种的第二代鲜食枣栽培阶段和设施冬枣栽培阶段,实现了冬枣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亮点。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冬枣为代表的第二代鲜食枣品种开始在大荔县引种栽培,并迅速发展。由于冬枣品质优、售价高,每公斤售价10元以上,平均亩收益达到1万元。与梨枣比较,冬枣栽培效益突出,极大地激发了枣农的生产积极性。1998年开始,大荔县枣农通过高接换头和新栽建园,大面积栽植冬枣。主要分布在大荔县的安仁镇、赵渡镇、许庄镇、平民镇等18个镇。通过政府引导、强化技术示范和枣农培训等措施,冬枣无公害栽培技术很快得到普及应用,同时,建立健全了冬枣的生产资料供应、贮藏保鲜、市场销售网络体系,通过多年的产业培育,冬枣成为大荔县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冬枣的无公害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是大荔县冬枣产业技术的第二次升级。

2020年,大荔县冬枣种植面积42万亩,其中设施大棚面积40万亩,冬枣年产量52万吨,年产值突破50亿元,


2fbb9ad1b1b3469ea63470464185494a.png


二、主要做法

1.从无到有到强,努力提升品质,增长经济效益

大荔县东部黄河滩土地多盐碱,一般作物难以生长。2000年,大荔县成立了红枣局,针对鲜食枣品种,从山东引进了冬枣,2003年在安仁镇小坡村的盐碱滩地试种成功,每亩效益达上万元。随后三年,每年以5万亩的规模递增。2006年,为了解决裂果问题,枣农在田间搭起防雨大棚,解决了裂果问题,每亩效益达到2万元以上。随着管理技术的成熟 ,大荔枣农又逐步提升棚体,从防雨棚发展到春暖棚,到现在的温棚,钢架棉被棚,冬枣成熟时间提前到5月底开始上市,至9月底下架,延长了货架期,大幅度提升了品质,也提高了效益。大荔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中国枣乡”,也是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命名的“红枣标准化生产示范县”。

2.发挥自身优势,做响品牌,做大做强冬枣产业

大荔冬枣产区地势平坦,灌溉条件优良,海拔落差小,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形成关中东部的高温中心,是红枣主产区和冬枣最佳优生区。近年来,大荔冬枣以“最佳优生区、设施规模最大、成熟最早、品质最优、品牌最亮、货架期最长、标准化最高、效益最好”八大特色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在全国市场占领着绝对优势。大棚温室冬枣每亩收益平均6--8万元,春暖棚冬枣平均每亩收益2万元左右,全县每年冬枣产值达50亿元,冬枣真真正正成为大荔人民发家致富的“金蛋蛋”。


ffae1c37527943a2ba85b1cef4b714bb.png


3.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科技支撑,为产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2000年,大荔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红枣局,后更名为大荔县红枣产业发展中心。红枣产业发展中心主要从事制定全县红枣产业的总体规划,落实、检查、验收红枣任务的完成情况,红枣产业的技术培训、指导及应用等工作。同时,大荔县红枣产业发展中心还与国家林业局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建立了国家枣工程研究示范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荔冬枣试验示范基地,保护本地品种、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

4.严格的质量监管,确保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为强化对冬枣产品的质量监控,大荔县每年召开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会议,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大荔冬枣质量百村百日行”活动。通过联合全县主产镇、村,逐家入户与枣农签订标准化生产承诺书,与来荔收购冬枣的客商签订收购协议,同时联合各大媒体广泛宣传,提高大家对冬枣标准的知晓率,让消费者、客商、农民从思想意识上得到提升,从根本上激发市场的良性需求。在冬枣生产期定期抽样检测,实现二维码质量追溯管理体系,有效杜绝使用激素类膨大、催熟、催红农药的现象,这些基础工作大幅度提升了冬枣品质,近两年在冬枣销售季节中,省、市、县多次抽检全部合格,严格的质量监管为产业保驾护航。

5.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稳健发展

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业强县、强工促农的发展思路,一手抓基地市场的规范和扩张,一手抓市场的开拓和巩固。从政策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扶持和引进集产、供、销一体的冬枣企业。完善的物流体系,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电商每年销售占到冬枣产量的20%左右,大大缩短了大荔冬枣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手中的时间,充分保证了大荔冬枣“酥、脆、甜”。同时在全县重点镇、村都建立了冬枣交易市场,促进线下交易。在销售方面,县政府连续几年在杭州、广州、沈阳、成都、长沙、北京等大中城市召开“大荔冬枣”推介会,设立了直销窗口,冬枣产业发展已经步入产、供、销一体化的良性发展轨道,产业化链条趋于完善。大荔成为中国鲜食枣市场未来发展方向的开拓者、引领者和主导者。


dfa2ac0898044399a844faf0c0a615fe.png


6.坚持“1+”发展思路,加快品牌建设

近年来,大荔县委、县政府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和“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坚持"1+”发展思路,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为重点,强化产业融合转型升级,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2018年,大荔县获得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今后依托沿黄公路黄金旅游带,在冬枣产业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旅游、田园旅游实现三产融合,加快品牌建设,带动全县经济的追赶超越。

三、重要启示

1.政府扶持引导是产业发展起来的保障

一个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推动和宣传引导。大荔县政府早期能结合地域优势准确引进山东冬枣入荔试验,选准产业项目使大荔冬枣日后发展壮大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大荔县通过成立专门机构、实施项目扶持、加快品牌建设、建立营销网点,推动了冬枣产业的快速发展壮大,实现引一个品种、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群众的目的。

2.高标准建园和科学栽培是提质增效的根本

冬枣产业是一个对自然条件、技术性要求相对较高的一个产业。高标准园区的建设为科学化、标准化管理提供最基础保证,而科学化、标准化管理又是提质增效的根本。为此,在园区标准化建设方面,大荔县以机制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动力,以早熟、优质为特色,做大做强大荔设施冬枣基地。


5b59ffc1a09b469ba962d2f86b556411.png


3.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是推动产业的能动因素

一个产业要持续、健康的发展,离不开物流和市场。物流是连接基地和市场的纽带和桥梁,大荔冬枣属鲜食果品,在采摘后要在短时间进入市场,才能保证冬枣的品种特性和良好的口感。而大荔冬枣能够快速进入市场,正是有了温荔红建销售有限公司的现代化的物流,使得大荔冬枣今天早上还在枝头,明天晚上已能抵江、浙等全国各大市场,最大限度保证了大荔冬枣的良好口感,保护了大荔冬枣的品牌。

4.科技创新是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科技创新、科学管理是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法宝。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围绕冬枣育苗、栽植、生产管理、贮藏运输、产品分级包装等各个阶段,制定严格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大力实施农产品绿色行动,推广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准化,10万亩冬枣绿色食品基地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万亩有机冬枣示范基地获得国家监委授权。加快冬枣日光温室、春暖棚栽植标准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以科技提品质增效益,使大荔冬枣比其它主产区提前三个月上市,抢占了市场先机,延长了货价期,产业效益大幅提升。


f16591c3ff2a43ecb51e94caa9c2a4b6.png


四、点评

1.是现代智慧农业发展的风向标

现代化、科学化、精细化的智慧农业发展模式让冬枣产业从产量和品质方面都得到大幅提升。启示大家在推进智慧农业时要多在战略规划、信息化建设和创新服务等方面努力,对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农产品品质、改善管理条件等都意义重大。

2.是区域公用品牌保护的探照灯

大荔冬枣的区域公用品牌来之不易,保护区域公用品牌就是保护金山银山。启示大家保护区域公用品牌要做到技术管理规范化,包括采用的种植方式、施肥灌水、收获管理和建立全体系监管等措施,对于区域内质量差的产品,要禁止其使用区域公用品牌。

3.是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试验田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立足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变“生产导向”为“消费导向”,在做优、做精、做特上下功夫。启示大家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过程中的抓手很多,要在做大做强本地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再从精深加工、电商营销、乡村旅游上着手,要不断引入新的元素。

4.是推动产业兴旺的金钥匙

大荔冬枣所产生的品牌效应成为拉动大荔县域经济增长的强劲板块,成为富民强县的特色支柱产业。启示大家打造特色支柱产业既要结合当地特色,更要注重品牌管理和营销,例如参加中国品牌价值评选便是品牌化发展的重要一步,能够有效提升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为本地产业兴旺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