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城固乡村振兴学堂
城固乡村振兴学堂
首页» 城固乡村振兴学堂» 案例教学» “三团一队”精准发力 助推合阳脱贫摘帽
 

“三团一队”精准发力 助推合阳脱贫摘帽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20-05-01     浏览次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阳助脱贫

一、背景

在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论述指引下,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十九大精神,按照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确立了以“发挥优势、广泛动员、科技支撑、产业带动、靶向施策”的指导思想,在合阳县脱贫摘帽的关键时期,学校组建的“三团一队”,以全力助推定点扶贫县脱贫攻坚为目标,为党建扶贫谋思路,为科技扶贫出方案,为产业发展出技术,为人才培养铺新路,探索了定点扶贫新模式,充分发挥了高校科技、人才和智力优势,使定点扶贫工作由原来的点上做亮延伸到面上做好,开创了整县域推动定点扶贫工作的新局面。为合阳县脱贫攻坚工作出了贡献,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018年以来学校在合阳县投入各类帮扶资金1000余万元,引进帮扶资金8800万元;选派2名挂职副县长,协助合阳县相关领导分管扶贫攻坚和校地协同工作;为合阳县坊镇乾落村选派2名第一书记;为合阳县选派团县委副书记1名、科技副镇长59人次开展长期持续的帮扶工作;结合当地农业产业特点,实施科技项目52项,引进大樱桃、红薯、葡萄、苹果、猪、羊等动植物新品种120余个,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2300多人次赴合阳县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其中校长书记4人次,副校长、副书记18人次);通过进学校、下村镇培训基层干部365名,培训贫困人口和专业技术人员12000余人次;学校工会、后勤共购买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000余万元,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4000万元以上。直接带动定点扶贫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800户,带动贫困人口10000余人;合阳县贫困发生率由2017年的13.2%下降至2018年的1.41%,得到地方政府和贫困户的广泛认可,2019年5月合阳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光明日报、新华社、陕西日报、渭南日报、陕西电视台、渭南电视台、人民网、腾讯网等媒体陆续报道400余次。“三团一队”人才扶贫新路径获得了2018年度陕西省组织工作改革创新二等奖。学校作为陕西省脱贫攻坚先进帮扶单位、合阳县作为脱贫攻坚先进县受到陕西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的表彰,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扶贫工作成效考核中等次为“好”。2019年,国务院扶贫办在《关于对陕西省2019年脱贫攻坚巡查情况的反馈意见》中将“三团一队”扶贫模式列为“有着积极示范带动作用”的“好经验好典型”;学校扶贫工作在“2019年都江堰国际论坛”做大会交流;“三团一队”扶贫模式被推选为“第四届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研究生助力团”和“研究生支教团”获得了合阳县委、县政府授予的“特别服务奖”。在陕西省教育厅举办的我为扶贫出创意活动中,合阳第三批研究生助力团在在产品销售赛道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学校获得最佳组织奖。

二、主要做法

1.组建“书记帮镇助力团”发挥基层党委的组织带动作用

19个相关学院(所)的党委书记组成,组织部担任团长单位。各学院根据专业优势对接合阳县12个镇(街)和相关涉农部门,实施一个学院组建一支专家团队,支撑一个“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对接一个乡镇,帮扶一个产业,带动一批贫困人口精准脱贫的六个一工程。“书记帮镇助力团”发挥了高校基层党委的战斗堡垒和组织保障作用,在各乡镇开展农业产业项目论证,带动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全面助推合阳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2018年至今,学校二级党委310余人次,累计开展帮扶活动90余次,捐款及帮助贫困户购买种苗、农药、化肥、薄膜等总价22.08万元。

2.组建“专家教授助力团”汇聚全校的科教力量

19个相关学院(所)的168名副高级以上专家教授组成,按照“1+10+10+N”科技帮扶模式,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阳葡萄试验示范站,建立1个产业扶贫示范基地(乾落村葡萄扶贫示范基地),围绕县域特色产业,组建10支科技帮扶团队,实施10个现代农业园区提升工程,开展N项具体帮扶措施,构建“政府+大学+产业园(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新路径,与合阳县现代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贫困村、贫困户精准对接,进行产业规划,开展技术培训,推广实用技术,促进成果转化。搭建了大学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科技扶贫“高架桥”,提升了当地产业的科技水平。

3.组建“研究生助力团”搭建校县扶贫协作桥梁

“研究生助力团”在地方政府顶岗任职,每6个月轮换一批,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年接着一年干,不间断不留白,探索构建高校扶贫工作的长效机制。由59名(目前已连续选派4期)优秀的全日制在校博、硕士研究生组成,在合阳县12个镇(街)副镇长(副主任)和涉农部门顶岗副职领导,从事社会实践锻炼,协助制定镇(街)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落实“专家教授助力团”的技术路线,开展科技培训和科学普及活动,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发挥三团一队的中枢和纽带作用。

4.组建“优秀人才先锋服务队”形成校地扶贫攻坚的合力

由合阳县选拔148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热心服务基层的本土行业精英组成,与我校的“三团”共同组成“三团一队”,形成校地合作的合力,定期开展行业专项服务,培养乡土人才,提供技术指导和政策咨询。

5.突出教育扶贫优势精准施策

以学校农民发展学院合阳分校等平台为依托,累计培训合阳基层干部、技术骨干、贫困户83场次共10000余人次;选派三批次18名研究生支教团和49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赴合阳开展支教工作;资助合阳籍大学生13.15万元,实现在校在册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学生资助全覆盖;捐赠计算机、图书、捐款等合计50.75万元;组织合阳县600余名小学生到学校(试验站)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开展“说好普通话,迈进新时代”系列活动。通过教育扶贫,不但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还整合了校、县扶贫力量,做到了组织管理有保障,技术方案有依托,技术路线能落地,为合阳培养了一支“永久牌”的技术队伍,形成了全员扶贫、协同发力工作格局。

三、重要启示

1.充分发挥学校两级党委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学校党委把助力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历史使命,组建“书记帮镇助力团”,是学校两级党委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各级党委政府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的具体行动,把脱贫攻坚作为锤炼、检验全校党员干部、师生员工素质的战场,做到干部、人才、技术、资金四到位。从组织源头保障了党委领导下脱贫攻坚工作实打实干,件件落实。

2.构建全员参与扶贫攻坚,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健康发展的组织体系

“三团”包含了管理干部、专家教授和学生三个层面的力量,在学校内形成了全员参与扶贫攻坚的组织管理体系。“书记帮镇助力团”负责扶贫攻坚组织管理,“专家教授助理团”提供技术方案,“研究生助力团”和“优秀人才先锋队”扎根基层,深入一线,把学校的新品种、新技术送到贫困户手中,实现了大学科技供给与贫困户需求的精准对接。

3.为地方培养一支“永久牌”技术队伍

“专家教授助理团”采取传帮带等形式,与合阳县“优秀人才先锋服务队”密切对接,通过传帮带的形式去培养他们,使他们的理论知识与业务水平双提升,让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本土“三农”工作人才队伍落地生根,县校的力量形成了合力,为地方培养了一支“永久牌”技术队伍。通过培训,宋朋杰、车军礼、党焕荣等8名中级职业农民被陕西省农业厅认定为高级职业农民,在合阳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中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4.实现全产业全区域全方位全覆盖

“三团一队”的实施,把定点扶贫工作在整县域推进,实现了合阳县12个乡镇的全覆盖,将前期点上做亮扩展到了面上做强,将“候鸟”式的阶段性服务拓展到了“融合驻守”式就地工作,从“单兵作战”拓展到“集团作战”,深化了脱贫攻坚的帮扶体制机制,使帮扶力量实现了全区域全方位全产业全覆盖。

5.积极探索高校基层人才培养的新通道

“三团一队”的实施,使“研究生助力团”的学生深入农村了解国情民情,在一线经风雨、见世面、施所能、展才华、显身手,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经统计,目前“研究生助力团”31名毕业生全部实现高质量就业,其中党政机关公务员13个,大专院校9个,国有大中型企业7个,合资企业2个;有7名学生在地方选调生考试中名列第一。

6.形成一种可复制的智力扶贫模式

“三团一队”的组建实施,充分利用了高校的科技、教育、人才、智库资源的优势,打破了地方政府单纯对帮扶资金的需求和依赖,建立了扶贫工作协调跟踪落实机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镇巴县委县政府参考合阳的做法,积极要求选派“研究生助力团”帮助他们开展扶贫工作,3批次42名博硕士研究生组成两批研究生助力团在秦巴山区开展扶贫工作,他们的扶贫故事受到了陕西省委书记胡和平的充分肯定。

四、点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建的“三团一队”定点扶贫新模式,以助推定点扶贫县脱贫攻坚为目标,为党建扶贫谋思路,为科技扶贫出方案,为产业发展出技术,为人才培养铺新路,是对充分发挥高校科技、人才和智力优势,加快推进定点扶贫工作的很好探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肯定,也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经验借鉴。